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第121节(2 / 5)

加入书签

够圆的一概不要!靠这个倒真讨好了贵人。”

寒瓜其实就是西瓜,此时刚刚引种来。远没有后世的鲜红,内瓤都接近白色,味道也不怎么甜——其起源于非洲酷热干旱地区,算是当地一种安全的水分来源。后来传到地中海沿岸,被接受的原因也一样。

地中海自古流行海上贸易,而常年漂在海上,保存水就是一个问题,所以船员们发现西瓜后如获至宝,出航前都会带不少。

如今西瓜传到了华夏,大家也不是吃它的味儿。更多还是觉得夏日炎炎,有拔凉过的西瓜吃,甚是解暑解渴。

“甜瓜算什么?其他几样南边来的果子不是更难得?先放在你们内膳房,娘娘吩咐了,待会儿天更热了。别的先不说,有一样杧果,先要取出肉来,切成块儿了,浇上冰镇过的牛乳,再放些蔗糖”

杧果其实就是芒果,受限于运输条件,此时热带水果哪怕在京城也极其难得。荔枝这种有杨贵妃带货的知名水果还好些,一来荔枝其实没那么‘热带’,就连蜀中也有比较大的种植范围。二来么,受众比较广,在利益驱使下,有些商人总会在保存和运输上下功夫,使其能送到京城销售。

芒果相对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过芒果也有芒果的好处,如果摘下还是青色的未成熟芒果,运输时不仅不怕磕碰,‘保质期’也会大大延长!在这个过程中,芒果甚至会慢慢成熟,最后呈现出漂亮的明黄色。

现在送来的芒果就是这样的。

“杧果?”罗颂贞这个司膳内人,见惯了稀罕食材的也不认得芒果,便问了一句:“杧果是哪一个?”

“就是黄的那个。”箱子里的水果不止一样是黄的,不过既是黄的,罗颂贞还不认得的,就只有那一样而已,所以一说就知道了。

送东西的宫女离开后,罗颂贞还有些奇怪道:“娘娘怎么点名要这南边来的杧果?难不成以前吃过?可以前咱们玉殿没得过这个啊别说咱们玉殿了,这东西怕是宫里都不多见,上回进贡来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。”

进贡到宫里的东西,有些是成定例的,算是日常供应,有些则不然。后者很有可能就是地方官,或者去到地方的外戚勋贵之流,看到了什么不错的特产,以自己的名义‘孝敬’到宫里的。宫里如果觉得好,说不得又会多一样新贡物。

这种事有时是好事,有时是坏事。在大燕就还算好事,因为大燕的宫廷运转是相当‘商业化’的,地方进贡都是采购制——这在后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,拿钱买货、天经地义。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,就不见得了。

地方特产是可以演变成特别的税赋,规定当地一定要无偿进贡的,最多就是允许拿这抵别的税赋——这听起来尚可接受,可放在地方就是一个大麻烦!因为规定是规定,具体执行的还是人!这种独立于系统之外的特例尤其如此。

遇到个好官,当地百姓或许还能正常生活。遇到了不好的,天知道会变成什么样!

不是地方特产的东西有时也好不到哪去,很多时候宫廷会有一个定死了的价格,不管别的情况,反正就是这个价格——杜甫诗中,宫内的宦官用系在车上一点儿微不足道的绢布换走了一车炭的故事,就来源于此。

站在宦官的角度他甚至不觉得自己有问题,这一状告到天上去,自己也有理!因为宫廷获取‘贡物’的成本就是这样的,定例如此。只不过往常都是宫内直接找到京城里各行各业的行首,直接‘交易’,行首也不可能让某一人、某一家承担,大家一起平摊,就能接受了。

杜甫诗中,国家的掌控力已经不行了,没有了原本宫内宫外的那种‘默契’。只管‘照章办事’,而不在乎明摆着的‘不合理’之处,这才祸害到了民间。

玉殿内膳房如今的‘掌膳’郭姑姑知道一些,就道:“这原是早先那位广南东路的转运使在任上时,曾进上过的。不过当时官家只当是地方的稀罕物,也没有鼓动下头人都这般进上的意思,所以收下后别说归为常例,连个多余的话儿都无。之后又有林氏的事儿,那位相公虽没有一贬到底,可也受了牵连,这下更无人接着提一个小小杧果了”

这里说的广南东路的转运使,其实就是当初推荐过林美人的那位。

林美人用带‘毒’的云母片害人,入宫前还有过害人性命的往事(与这相比,曾经流落娼门倒不值一提了),事发之后自然是悄然没了声息。只不过为了宫里的体面,她的事儿没有摆在明面上办,都另找了名目掩人耳目

林美人如此,推荐他的官员自然也是一样的,不可能有好下场。虽然那官员当初也不知道林美人手里有人命,但封建社会‘连坐’是普遍的,没人觉得这有问题。作为‘林美人’的举主,原广南东路转运使不受连累,在知情人看来才真是不合理呢!

更何况,那官员虽然不知道林美人手里有人命,会用那种‘致命云母’害人。但林美人出身风尘他还是知道的,他甚至亲自出马替林美人掩盖了出身,改换了一个至少没那么糟糕,达到最低入宫标准的来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