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0节(1 / 2)
又是商会。
纪元在建孟府的时候,就跟商会的人打过交道。
小到正荣县,大到建孟府城。
之后去了滇州府,更是有五大商会的名号。
如今的河西府也不例外。
可那些商会,基本都在官府之下。
直接跟官府之人商议,还让通判下来找他谈话。
这能量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。
甚至还能施压?
武营点头:“是,这些地方没有别的产业,几乎是一家商会独大,当地想要税收,只能如此。”
“而且他们手里有人,不好动他们。”
能有如今的局面,自然是有原因的。
纪元回肃州城的路上,仔仔细细了解了全过程。
肃州城作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,经济在西北各地来说,算不得差。
但认真看的话,就会发现,本地的经济,几乎全靠来往的商贸。
肃州下共计二十六个县,商队会经过其中九个县。
这九个县的经济就不错,剩下的十七个县,距离商路近的,说不定能分点汤,距离比较远的,那就是著名的穷县。
这也说明,肃州本地的经济发展,全靠来来往往的商队。
放眼河西府,其中大半地方,都是如此。
这条商路带来的不止繁荣,也有依赖。
更有一个商会的崛起。
货运商会。
他们手里有马有车,还有随行的壮力汉子。
负责来来往往的商贸运输,也带来大部分银钱跟货物。
这种商会,如何不让人侧目。
既然本地大部分经济税收都是他们带来的,甚至手里有马有人,自然而然成一股不小的势力。
乃至官员都要低头。
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。
多数官员过来,只是为了攒够政绩,四年后就走。
只要税收过得去,地方也算安定,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
这些商会在本地盘踞多年,没必要惹他们。
调当地驻军来管?
这更是开玩笑。
能在西域这种凶险之地驻军的,都是皇上的亲信,调几个人过来还行,若要派兵,当地士兵不仅不会听他们的,还会把消息送到京城。
从西北边卫送信到京城,可不像滇州府那边,还要经过崇山峻岭。
这一路既有笔直的道路,还有早就修缮的官道,四五千里的地方,快马加鞭不到一个月就能送信过去。
若真正着急了,飞鸽传书也有可能。
这种情况下,何必去招惹本地的势力。
必要的时候,甚至可以合作。
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本地的生存法则,外人看起来或许怪异,但总会有自己的原因。
了解这些情况之后,纪元更知道让他回来的原因了。
麦种是幌子。
重点还是橡胶。
货运商会,对橡胶的需求,必然不是一般的大。
不仅自家的马车需要橡胶,还能做买卖。
自己无意之间,竟然让本地最大的势力之一不满了?
知道事情的原因,纪元做起事来更加游刃有余。
他回到肃州城,第一时间去了官田,然后又处理了其他文书。
不过此地有蔡丰岚坐镇,他是不担心的。
肃州城大事小情,蔡丰岚处理得都很好。
官田那边也事先做好划分,几百个试验田已经分割好,只等着农时到了,随后就可以种植。
除了此事之外,各种化肥也准备好。
再者,蔡丰岚道:“本地太缺水了,虽说麦子不需要太多水,可也不能那样缺。”
缺水,要么挖水井,吃地下水。
要么修水渠,引水灌溉。
那样都需要人力物力。
纪元点头,此事他记下了。
缺钱缺东西。
随后刘军也来了,刘军知道纪元回来肃州城之后,第一时间过来。
刘军脸上写着兴奋,常年喝酒的他,脸上带着红晕,看着其实不怎么健康。
但这段时间的忙碌,都是让他少喝了不少酒。
“找到合适的位置了,是一大片无人的沙地,很适合大面积种植蒲公英,接下来就可以去收蒲公英种子了。”
蒲公英,也可以喊橡胶草。
这橡胶草的花可以采摘下来泡茶以及制成药材。
根部则用来做橡胶用。
纪元两年前写信给他们的时候,大家就知道这一点。
但问题在于,边卫那地方危险,根本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这些东西。
说句不好听的,今日种了,明日西域小国就敢过来抢。
这甚至也是大家一直没有种植的原因。
纪元听此也很高兴。
↑返回顶部↑